在《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的制造業變革浪潮中,由于歐美國家加大高端技術的出口限制,中國制造業開始面臨新的環境以及新的挑戰。可以說,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十字路口,既要面臨核心技術缺乏、產品競爭力低下等老問題,也面臨產能過剩、出口萎縮、成本高等各種新的問題。這種情況對于以三科變頻器為首的國產變頻器廠家而言同樣是一個避免不了的艱巨挑戰。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傳統問題包括:
1.缺乏核心技術,80%的高端技術依賴國外進口。
目前我國制造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嚴重不足。在許多制造業中,中國制造商只占據低端市場,而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則被外國制造商壟斷。例如制造芯片的掩模對準器、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平板顯示器的壓縮芯片等。,我們每做一個產品,都會給外國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利潤。據統計,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5%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80%的大型石化設備、70%的汽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和膠印設備都被進口產品占據。我們制造了產品,但是大部分利潤被外資拿走了,所以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國,但實際上只是全球低端產品和零部件的廉價供應商。目前,中國制造企業仍處于低水平模仿階段,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較弱。原創技術和產品很少,能在國際主流渠道競爭的產品更少。
2.產品附加值不高,利潤低。
由于中國制造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中國產品的附加值往往不高,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多數制造企業靠價格戰贏得訂單,在競爭中往往自相殘殺,導致制造企業利潤水平低下。比如我們賣十臺機床,不如賣一臺。
3.勞動生產率低。
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特點概括為“兩高一低”:即制造業增速高,占GDP比重高;低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和附加值低是中國制造業在快速增長下無法掩蓋的核心問題之一。早些時候,中國科學院發表了幾份報告,稱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1/12,日本的1/11,甚至比印度還差。
4.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制造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一方面,造船、鋼鐵、水泥、煤炭等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大型數控設備、衛星航天、智能設備等高科技產業產品普遍不足以依賴進口。這就造成了中國制造業普通產品總量過剩,而體現競爭力的主要技術裝備卻達不到要求的矛盾局面。并且我國制造業的500強企業多數仍以傳統加工業為主,而世界500強企業主要集中在現代制造業中,這是中國制造業與歐美制造業的一大區別。
5.企業規模比較小。
雖然中國工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制造業主要依靠大量企業取勝。從單個企業來看,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規模仍然較小,很多企業不符合行業對規模經濟的最低要求。特別是與世界500強相比,中國制造企業與世界一流制造企業的規模差距仍然非常顯著。
6.高能耗高污染嚴重。
“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現象在我國制造業中一直存在,而這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產出的行業嚴重阻礙了可持續發展。歐美等發達國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于是將高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制造業則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獲得了制造業第一的稱號。僅僅是電機(俗稱“馬達”),我國的能效消耗就比國外高15~20%左右。目前發達國家使用的高效電機大部分都是節能環保的,高效電機的效率已經達到91%以上,而我國高效電機的利用率只有5%,其余大部分都是低于標準的三級能效電機,平均效率為87%。
7.缺乏品牌意識。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制造企業缺乏品牌意識。據統計,在全球500強中國企業中,有64%沒有充分保護自己的品牌。其中,80%的大型工業企業未能充分保護自己的品牌,非常令人擔憂。根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組織的統計,全球共有8.5萬個品牌,其中知名品牌占比不到3%,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超過40%,名牌產品的銷量占全球銷量的50%。可見,品牌對提升產品附加值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正是中國制造企業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