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工控+互聯網+智能”成為PLC發展的新趨勢,PLC的市場空間將不斷擴大。
工業3.0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應用了大量的自動控制系統和儀表設備,而工業4.0將主要實現生產的智能化,突破重點從自動化設備轉向智能軟件,通過將行業知識和經驗寫入智能軟件,打造了“智能工業大腦”。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智能制造對自動化生產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可編程控制器行業的規模和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PLC產業鏈議價能力強,“技術+客戶+資本+產品獨占性”為大中型PLC企業構筑了較高的進入壁壘。
PLC的上游零部件差異化小,可替代性強,而對于下游客戶,PLC企業通過編寫應用程序、集成PLC、提供解決方案來構建核心競爭力,使得PLC企業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PL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行業使用,但仍存在一些行業壁壘。小型PLCs主要用于OEM市場,技術難度低,競爭激烈。大型PLCs主要面向項目導向市場,技術難度較大。首先,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對平臺穩定性的要求很高。其次,中大型PLCs需要與外圍設備具備一定的組網/配置能力,在與下游廠商合作時,還會涉及數據安全相關問題,如“技術壁壘、客戶壁壘、資金壁壘”。
國內中大型PLC滲透率較低,以寶信軟件為代表的工業軟件龍頭,經過多年布局,有實力從小型PLC向中大型PLC進軍。
國內PLC市場呈現兩大特點。首先,國內PLC市場由外資主導。西門子、三菱電機、歐姆龍、羅克韋爾、達美、施耐德六大國外品牌2020年在國內PLC市場的市場份額為83%,而本土PLC廠商的市場份額不足20%。第二,本土產品以小型PLCs為主,中大型PLC仍依賴國外品牌。本土PLC企業有望借助國內工程師的紅利,快速實現技術突破,搶占市場份額。此外,本土企業還具有更好地了解國內企業客戶、性價比更高、服務響應更快等優勢。其中以三科變頻技術有限公司、中控科技、匯川科技、新潔電器為代表的本土企業繼續在資本和R&D投資,未來國內替代空間較大。
投資建議:工業4.0有望帶動PLC行業可持續發展。國內工業軟件企業逐漸具備進軍中大型PLC的實力,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大。
風險因素:工業4.0發展不及預期,5G推廣不及預期,PLC行業價格競爭。